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母机,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重要特色的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自1996年以来加快了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在教师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教师教育思想。
一、“九五”时期教师教育:积极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九五”时期内蒙古师范大学重点突出师范特色,坚持以师范生为本,本着“立足师范生、服务师范生”的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师范生培养计划、拓展教师教育课程、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着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拓展教师教育课程。1999年学校出台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整体设计方案》规定: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特色”,其中“突出特色”是指突出师范特色和民族特色;师范生培养层次: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教师教育方面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师口语;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属于通识教育课、限选):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技术,创造学,人才学,学习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各个专业开设了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中学某学科教材分析、学科教育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课程。
(二)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基于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的教育理念,学校千方百计设计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创造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笔,多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此,学校1997年出台了《关于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师范生的五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要求和培训考核标准。1998年学校出台了《教育实习规程》,该规程明确了教育实习的三大任务: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1998年学校出台了《基础教育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师范生校外教育实习、实验基地建设任务和措施。这一办法一方面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研究习惯和能力培养。1999年学校出台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毕业生论文工作方案》规定:师范本科生毕业时必须完成两篇论文,一篇为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另一篇为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论文(毕业设计)。教育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要求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后撰写,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在教育实践上获得经验与感悟,而且要通过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反思和校本实践问题研究,将自己在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经验与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方面毕业论文。这样我们就把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研究习惯、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作为了重要的培养任务,让毕业生一踏上教育岗位就有研究目前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意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教师一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十五”时期教师教育:实施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五”时期,学校坚持和突出师范性,改革了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学士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一方面进行学科专业的教育,按照学科专业标准执行,学生毕业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士学位;另一方面进行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教育,学习标准由课程学习提高到学位学习,学生毕业获得相应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能力培养,突出了师范教育的教育特色,而且加强了学科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教育水平的专业化和学科水平的专业化,从而提高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为此,2003年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计划修订方案》,该方案以“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实施“双学士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方面课程设置为: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和教育实践课三大模块;在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中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开设了:创造学,人才学,学习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中日基础教育比较研究等课程。
(二)注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训练。为了加强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提高师范生学科实验教学技能,学校于2003年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实验室设置及调整办法》,该办法规定:“各理(工)科类师范专业均要独立设置学科教学论实验室”,为此,学校相继建设了物理教学论实验室、化学教学论实验室、生物教学论实验室、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和体育教学论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为师范生开设中学各学科实验课程提供了平台。通过发挥这些实验室的功能,提高了师范生从事中学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了教师教育特色。
(三)加强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为了确立学科教育学课程在各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发挥学科教育学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2003年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三类课程建设任务:一类是教师职业技能与技术训练类课程,二类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类课程,三类是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和实践类课程;提出了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和学科教育学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和措施;指出了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思路与任务。
三、“十一五”时期教师教育:全方位开展教师教育专业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十一五”时期坚持和完善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本硕连读的优秀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作,进一步突出了教师教育特色,加强了教师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组织全校师范专业制定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实验班”改革试点工作,印发了 《关于做好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工作的通知》,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成果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开展品牌师范专业和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范专业建设,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开展了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建设了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1个,学校的师范专业实现了国家级特色、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全覆盖。作为师范大学,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制定了《教育学二学位课程建设方案》、《内蒙古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学校先后建设了《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英语教学论》、《历史教学论》、《语文教学论》等校级精品课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建设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丰富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三)编写出版系列教师教育教材。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教材建设,制定了《关于开展教育学二学位教材建设立项的通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二学位教材编写有关要求》等文件,开展了教师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26部教育学二学位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教材入选了“国培计划课程资源”。《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两部教材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四、“十二五”时期教师教育展望: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学校“十二五”时期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培养教师的宗旨,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全力打造师范专业优势学科专业群,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突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一)坚持教师教育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制定了《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工作的意见》。
(二)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三笔一话”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评价和班级组织管理等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广泛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组织主题班会和课外文体比赛等活动,切实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不仅能体现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而且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依托学校的教育学重点学科开展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把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研究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要工作,组织开展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工作,逐步建设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研讨评课系统,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制定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方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编写出版各学科教学设计论等教师教育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基于学校22个师范专业开发各个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每门课程除了包括基本的教学课件外,都应包括配套的资源库、答疑库和试题库等,逐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超市,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四)开展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组织开展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活动,为师范生和中学教师提供优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初、高中各学科课程,每门课程资源包括学案、教案文档、PPT文档、课件、教学案例、音视频素材、课堂教学视频和高考辅助资料等。
五、对教师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教育的精英教育思想。根据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类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不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确立教师教育的精英教育思想,教师应是“优秀者”,为此,从招生到培养到毕业都应该严把质量关,教师录用时要严格把关、防止一些素质较低的人进入教师领域;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理念,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优秀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思想。综观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专业化,也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被认为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的明确说明。该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里的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教育专业。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最终要落实到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及能力、教育知识及能力和职业道德上来。学校的“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了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了教育水平的专业化和学科水平的专业化,即“双专业”。
(三)教师教育的发展思想。学校的师范专业发展大致历程了本专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满足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教师的需要,体现了教师教育高学历化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课程方面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单一课程阶段,20世纪90年代课程群阶段,21世纪学位教育阶段,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
(四)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不仅体现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教育理应成为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教师教育建设中不但要重视心理学、教育学建设,而且要重视各个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各个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获得专业必备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形成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高师院校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包括各个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在内的教育学科群建设工作,应该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支持特别是从事教育科学的教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努力丰富教育科学成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专科、本科(1952至2000),双学士学位(2004年以来);本硕连读(2010年);教育硕士(1999年以来)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1985年以来)等阶段,现已发展成为由22个师范本科专业,1个教育硕士(17个方向), 1个课程与教学论硕士(14个方向)和1个心理学博士学位组成的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内蒙古师范大学目前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级各类中学教师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占据多数,他们中有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中学特级教师中多数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内蒙古师范大学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教师教育,特别是1996年至2012年的17年的教师教育发展建设,形成了一套教师教育思想:精英教育思想、双专业思想、发展思想和学科建设思想;创建和实施了一个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一套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课和教育实践课;编写出版了一套教师教育教材:26本教师教育教材;培养了一支教师教育队伍:由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和各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教师组成;建设了一个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向未来教师教育发展,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教师教育思想,我们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构建教师教育新课程、建设教师教育新队伍,才能为师范生的成长开辟一条宽阔的大道,才能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