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热门内容

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日期:2014-08-22]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建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师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两大办学特色。目前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3万余名,其中师范生9千余名。全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二级学院有25个。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总结我校教师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蒙汉语授课的中学教师培养质量,是我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两项重要教育改革,一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是教师教育改革。这两项改革的关键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我国1994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至2012年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近20年不断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为了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的质量,我校从现有教师教育资源和学科特点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从2004级师范专业本科生开始实施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即“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一方面按照综合类大学的标准进行学科专业的教育,学生毕业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士学位;另一方面进行教育学理论与技术教育,学习标准由课程学习转变为学位学习,学生毕业获得相应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训练,突出了教师教育的特色,而且强化了专业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学科教育水平,使学生兼具教育水平和学科水平的专业化,提高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可以说,“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

       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了师范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了教育学二学位学习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按照各学科专业进行规范构建,其中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学二学位课等。学科基础课主要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以必修课为主;学科专业课主要开展各学科的专业课程,开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专业实践课程等;教育学二学位课包括普通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学科教育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和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

       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开展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研究工作,该项目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已经结题;围绕改革目标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深化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教育学二学位课程建设;开展了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工作。

       在总结我校“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以2010级新生的7个专业为试点,开展了“本硕连读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工作。学校为此制定了《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工作方案》,并开展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高等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优秀教师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和我校的学分制改革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合理安排好师范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比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师培养要求,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对我校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编写出版了《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版)。该方案主要特点如下: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我校教育学二学位课程体系,经过十年的实施,表明是科学有效的,尤其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在本次课程方案制定中继承我们已有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我校教育学二学位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

       2.整合与独立开设相结合。我校教育学二学位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既有共同性,又有相异性。对共同的部分继续保留,对不同的部分采取整合和独立开设的形式,对现有课程中差别不大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差别较大的部分独立开设课程。

       3.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我校教育学二学位课程,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现统一性的基础上,根据我区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开设了一些体现我区和我校特色的课程。

       4.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保持我校教育学二学位课程优势和特色,使学生具备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地位与比重,使学习者既有教育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5.为了满足师范生考研、教师招考、个人兴趣等不同学习需要,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开设了选修课。

       三、建立了教师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学校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教师教育学习平台。目前该学习平台由2个课程资源开发实验室、2个教学观摩室、1个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1个教学研讨评课室、26个微格教室、2个微格教室控制室、4个基地校研究室和网站组成。基本上实现了平台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专业化。“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网站”由“中心简介、中心人员、新闻公告、教师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师范生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服务、基地校、资源中心和交流论坛”等11个模块组成,中心网站主要为广大师生开展教育研究和网络学习提供服务。通过中心网站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了师范生自主学习,改变了师范生学习方式,形成了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四、强化了师范专业与课程资源建设

       1.加强了师范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范专业建设,依托国家、自治区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先后建设了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制定《教育学二学位课程建设方案》、《内蒙古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先后建设了《教育心理学》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4门,《地理教学论》等校级精品课程171门。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建设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科研团队,丰富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2.加强了教师教育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制定《关于开展教育学二学位教材建设立项的通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二学位教材编写有关要求》等文件,开展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工作,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数学教学论》等26部教育学二学位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专题》入选“国培计划课程资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3.加强了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已建成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包括:中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视频,教师教育方面专家讲座视频,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和中小学各学科电子教材等课程资源。

       五、不断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工作

       (一)开展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六种类型观课活动

       为提高我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分类、分年级的课堂观察学习模式”。师范生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观课,每学期观课不少于20节,持续到大四第一学期,共5个学期,每位师范生观课总节数达百余节。

       根据中小学课程类型和对师范生培养的不同侧重点将所观课程分为六种类别:教学技能课、优质课、常态课、研讨课、班主任课和专题讲座,如表所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生观课安排表

观课学年

学期

二年级

第一学期

二年级

第二学期

三年级

第一学期

三年级

第二学期

四年级

第一学期

观课类别

专题讲座

优质课

教学技能课、

班主任课

常态课

研讨课

       1.二年级第一学期观“专题讲座”,使师范生初步了解目前教育形势、教育前沿及动态、教师教育发展等内容,形成对师范专业的认识和正确的教师观。例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做的讲座——“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解;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宝芳教授做的讲座——“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课堂观察学习”,加深了师范生对课堂观察学习意义和方法的认识。

       2.二年级第二学期观“优质课”,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规范和过程,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形成概念。例如,2013年全国优质地理观摩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一课,教师流畅的语言,清晰的板书,新课的有趣导入,实践案例的分析等都有助于师范生学习和模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3.三年级第一学期观“教学技能课”和 “班主任课”,使师范生掌握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教学技能,同时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师范生通过观看“PPt的制作”、“设计课堂”等教学技能类课程资源和“自信成就人生”等班主任课,可以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4.三年级第二学期观“常态课”,在师范生掌握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常态课”观课,使师范生获得更多的中小学学科课堂观摩经验,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研究打下基础,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5.四年级第一学期观“研讨课”,在师范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后进行“研讨课”观课,使师范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理解,同时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研讨课”使师范生由模仿转变为自主思考,鼓励师范生开展教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研讨课中——“如何认识高中地理新课程”,使师范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分类分层观课不仅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比各类课堂教学特点,在反思和总结中,培养教学能力。

       (二)实行了师范生“三种类型四级竞赛”的教学技能比赛制度

       为加强我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根据我校主持的国家级项目:《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安排,我校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即微课设计及模拟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板书及模拟教学比赛。比赛分四级:班级赛、学院赛、学校赛和国家赛。班级赛、学院赛和学校赛阶段分别由各学院和学校组织,并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比赛不但培训了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养、教学基本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了树立教师职业意识、学习学科教育知识、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2013年,我校6名学生在首届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佳绩,其中,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获奖总数位居参赛院校的第4名,一等奖获奖数位居第二名。

       总之,教师教育既是我校办学的优势又是我校办学的根基,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一面旗帜。我校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以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