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采用试卷为例

    [日期:2013-08-09]

                                尚子岩12,徐宝芳2

(1. 包钢五中,014010;2.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 010022)

                                                                               

      内容摘要:对2001-2007年内蒙古地区所采用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发现七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呈现以下特点:自然地理比重略高于人文地理,系统地理比重略高于区域地理,试题设计注重各类地理知识的结合,重点考查了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突出考查了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关键词:内蒙古; 地理高考;试题分析

                                                                               

      笔者在此以2001-2007年内蒙古所采用的高考地理试题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把握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变化特点,以便在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加有效。     

  

      一、地理知识分析 

     

      (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7年内蒙古所采用的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比重基本在50%左右,而且呈现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的比重大于考查人文地理知识的趋势。其中2002年的考题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自然地理占85%,而人文地理仅占1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占4%;也正是从2002年开始,试题中出现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题目。例如2002年第3题:“判断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没有用欧元代替本国货币的欧盟国家是:()。”该题考查的地理位置是属于自然地理,涉及欧盟国家则是人文地理;除此以外,试题中将丹麦的地理位置与该国货币制度统一起来,考查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考查政治知识,综合性非常强。

 

      总的来看,七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自然地理所占比重略大于人文地理,近年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部分试题所占比例也逐年加大。

 

表1  2001—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占分值

 

年份

分类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自然地理

51

81

58

48

50

58

41

人文地理

40

10

34

40

36

26

39

自然与人文地理

 

4

 

 

12

16

20

总计

91

95

92

88

98

100

100

  

      (二)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分析

 

      从表2可知,七年试题的平均情况是系统地理考查比例较大,占50%;区域地理以及区域与系统地理相结合的两类试题各占26%和24%,二者合计50%。可以说每年考题基本侧重于系统地理的考查,并且这类试题难度较大。

 

      分析时还发现,系统地理知识的考查多集中在选择题中,区域地理以及区域与系统地理相结合的试题多分布在综合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况,一道综合题若设多问,其中每一问考查的地理知识均有所侧重:例如2002年36题,其中36(1)考查系统地理知识,36(2)、36(3)、36(4)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又如2005年36题,其中36(1)考查区域地理知识,36(2)、36(4)考查系统地理知识,36(3)考查区域与系统地理相结合的知识。

 

      以上分析恰恰也说明一个事实: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点多以区域地理知识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考查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表2  2001—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所占分值

 

年份

分类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平均分

百分比

(%)

系统地理

41

40

52

53

66

32

45

47

50

区域地理

34

28

30

10

20

32

23

25

26

系统与区域

相结合

16

27

10

25

12

36

32

23

24

合计

91

95

92

88

98

100

100

95

100

  

      (三)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知识分析

   

      2001至2007年间内蒙古地区所采用的中学地理教材发生多次变化。以高中教材的变化为例: 2001年高中采用64开黑白印刷版本, 2002年采用32开彩色印刷版本,出现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 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选修  (一)、选修(二)。在此期间,初中教材的版本也有所变化,但基本是以区域地理为主(两册为世界地理,两册为中国地理)。至此,中学地理教材共计8本:初中地理教材包括中国地理(两册)和世界地理(两册),高中地理教材包括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修(一)、选修(二)。初、高中结合部分主要是指地球与地图部分,因为该部分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册的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笔者在统计中将涉及到地球运动的部分归到了高一上册,而有关地图的部分归到了初中地理。

 

      由于分析七年试题的时间跨度较大,并着重考查试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高中地理教材的对应情况,所以在分析时作了如下调整:所有试题中的地理知识统一按照现行教材来对号入座,这样做尽管会使一些知识在归类时比较困难,但对于研究七年来试题的整体变化而言,针对统一教材的分析结果更具有较强的对比性。通过试题分析,也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尽管教材版本不断变化,但考查的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稳定的。

 

      由表3可以看出:高中地理占59%,初中地理占35%,初高中结合部分占6%。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来看,高中必修上册的比例最大,占34%,余下的依次为初中中国地理、初中世界地理、高中必修下册、高中选修(二)、高中选修(一),比例最小的仅为3%。

 

      在2001和2002年的试题中,初、高中比例相当:2001年,初中部分占42%,高中部分占39%,这一年试题的初、高中结合部分是7年来所占比例最大的,占19%;2002年试题中初中部分占48%,高中部分占52%,初、高中结合的试题几乎没有。

 

      在2003至2007年试题中(除2005年试题初、高中比例相当以外),各年均呈现出高中部分所占比例超过初中部分的现象。由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目前初中地理知识是作为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尽管今后高考将逐步过渡到以考查高中地理为主(有利于确定高中地理教学进度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但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依然重要,因为知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基础打好了,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才会随着高一级课程的加深逐渐培养起来。在研究中还发现,近年试题中对于高中选修知识的考查比例偏小,大约为10%左右。

 

表3  2001—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初高中教材内容所占比例

 

  分类

年份

高中必修

上册

高中必修

下册

高中选修

(一)

高中选修

(二)

初中

中国

地理

初中

世界

地理

高中

合计

初中

合计

初中

高中

结合

2001

17%

9%

 

13%

31%

11%

39%

42%

19%

2002

38%

 

4%

6%

15%

37%

48%

52%

 

2003

50%

4%

11%

22%

9%

4%

87%

13%

 

2004

46%

23%

 

 

23%

 

69%

23%

8%

2005

16%

21%

8%

 

18%

33%

45%

51%

4%

2006

50%

16%

 

8%

10%

16%

74%

26%

 

2007

20%

33%

 

 

20%

19%

53%

39%

8%

平均值

34%

15%

3%

7%

18%

17%

59%

35%

6%

高中地理平均百分比

59%

初中地理平均百分比

35%

初高中地理结合平均百分比

6%

  

      (四)地理专题知识分析

 

      地理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专题也是各种各样。在详细研究七套试题后归纳出6项地理专题: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地球运动的知识(以地方时计算和昼夜长短判断为主);地理空间定位;气候类型的判定;地理区位因素的确定;社会热点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表4显示,试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地理空间定位专题、等值线专题、地理区位因素专题,所占比例分别为23%、22%、20%;其次是社会热点问题专题、气候类型专题,分别占19%、12%;比例最小的是地球运动,占4%。

 

表4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地理专题知识所占分值

 

            年份

地理专题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所占比 例

 

 

等值线

等温线

 

 

16

 

 

12

 

 

 

22%

等高线

13

 

 

17

6

 

12

等压线

 

12

 

 

 

 

 

等盐度线

 

8

 

 

 

 

 

地球运动

 

8

8

8

4

 

12

8

4%

地理空间定位

 

28

7

36

 

28

16

29

23%

气候类型

 

 

 

 

13

14

10

14

12%

 

地理区位

工业区位

 

 

4

8

 

 

23

 

 

20%

农业区位

 

 

 

 

24

 

14

城市区位

 

 

4

 

 

12

 

 

社会

热点

粮食问题

 

 

 

20

 

12

6

 

 

19%

环境问题

10

8

 

8

8

 

 

能源问题

 

 

12

 

 

 

 

 

      上述说明:(1)地理空间定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干,也就是说高考中要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识别地图、空间定位能力,这类考题也是判定学生学习地理基本功好坏最直接的方法;(2)等值线类的试题考查力度也很大,在讲解该类试题时应注意等值线同类试题(如等温线、等高线、等盐度线、等压线)的比较,从中找出教学规律;(3)地理区位因素和社会热点问题两个专题比例也很大,这类试题一般是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一道题的分值往往较大;(4)地球运动和气候类型判定在教学中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尽管所占比例不及其它专题,但在教学中仍然是重中之重,由于这里的统计是单纯针对设问鲜明的题目(例如专门针对地方时计算和昼夜长短判断为主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和专门针对气候类型设问的题目)进行,有些地球运动和气候类型判定的内容渗透到其它题目中,没有重复统计。

 

      从考查情况来看,等值线、地球运动、地理空间定位三项专题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考题出现,其余三项地理专题尽管出题的几率不及前三项,但分值比例却不小。在教学中,六项地理专题始终是教学的主干知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反映出高考试题具有侧重于抽查主干知识,而不强调地理知识覆盖面的特点。

  

      二、地理能力分析

 

      分析2001至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突出了4项基本能力的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无论地理试题怎样变化,地理解题的思维主线基本不变,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论证阐述地理事物。当然,高考试题中常出现一道试题同时考查多项地理能力的现象,笔者在分析时根据试题更侧重于其中的某一项地理能力来对其归类和分析。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表5可知,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测试的基本表现是:(1)对于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的定位。(2)通过已知数据的分析,判断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和变化原因等内容。例如,2001年 3、4、5、6、8题,给出云、贵、陕、甘、青五省人口数、国民生产总值(GDP)、铁路长度(1999年资料)等各项数据的统计表,分析人口密度、GDP水平以及各地降水差异和青藏铁路建设等情况:尽管试题从多个角度考查地理综合能力,但侧重点在于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数据对于每位考生来说都是新信息,需要充分解读、判断才能下结论。又如,2003年7、8、9题中有关我国能源(煤、石油、水电、天然气)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曲线图,要求判断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2004年4、5、7、8题出现1979年和2000年某国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变化柱状图,分析该国20世纪下半叶乡村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这些试题均需要考生通过获取和解读图上信息,做出判断,主要解决地理事物中“是什么”的问题。

 

表5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测试题分布

 

年份(年)

题号

分值(分)

2001

3、4、5、6、8、37(1)、40(3)、41(3)

32

2002

1、3、4、13、14、36(4)、39(2)、40(2)

30

2003

7、8、9、36(1)、40(1)、41(2)第①小题

25

2004

4、5、7、8、39(1)

26

2005

1、2、36(1)、39(1)

20

2006

37(2)、40(4)

22

2007

3、4、5、6、7、37(1)、40(5)

32

平均分值

26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表6中可以看出: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解决试题中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2006年6、7、8题通过判断某产品产地、产量及贸易状况图可知该农产品是小麦:这道题需要调用和运用已经掌握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小麦的生产国以及出口对象的情况。又如,2007年1、2题中某跨国公司芯片生产厂决定在大连投资建厂,要求判断计算机芯片厂选址的区位因素:该题同样需要调动和运用有关工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知识去解决计算机芯片厂的工业定位问题,这里侧重考查对于地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主要解决地理事物中“为什么”的问题。

 

表6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中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测试题的分布

 

年份(年)

题号

分值(分)

2001

1,2,41(1)

16

2002

5,6,11,12,36(1),36(2)

30

2003

1,2,3,4,10,13,15

28

2004

2,9,10,11,36(2),36(4)

24

2005

3,4,5,6,36(2)

30

2006

1,2,6,7,8,37(1)

24

2007

1,2,8,9,37(2),40(4)

37

平均分值

27

  

      (三)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从表7中可以看出: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是指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或地理术语去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强调语言叙述的准确性。例如,2001年37(3)题中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图,要求阐述山西省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该题需要从黄土土质特点、夏季降水特点、森林覆盖率情况三个方面回答,考查阐述语言的准确性。又如,2002年39(4)题中《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一题,要求分析北宋时期,黄河汴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这道题要求从泥沙淤积、降水集中、地上河三个角度作答,有些学生围绕泥沙问题展开描述,但始终不能落到地上河这一现象上来,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现象。所以针对黄河下游河段泛滥问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地上河的具体形态并要求亲手去画图,这样才能印象深刻,确保高考时叙述全面、准确。

 

表7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中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测试题的分布

年份(年)

题号

分值(分)

2001

9,10,11,12,37(2),37(3),40(4)

28

2002

9,39(4)

11

2003

41(2)第②小题,36(2)前一问

15

2004

1,3,6,36(1)

19

2005

7,8,36(3)前一问,36(4),39(2)

32

2006

36,40(5)

26

2007

36,37(3)

17

平均分值

21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从表8中可以看出: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解决地理事物“怎么样“的问题,通过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深入论证地理规律、地理变化的问题。一般地,考查该能力的试题难度较大,也是区分度较高的一类试题。例如,2004年36(3)题,根据我国华北某地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判断该地降水类型和成因:此题考查学生在获取图表信息的基础上,调用、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去论证、推理、归纳降水的类型和成因;因为所给区域图示范围小而且抽象,判断时需反复斟酌,甚至需要大胆推测,即使这样,学生得分率依然较低。又如,2006年3、4、5题中根据四地3月21日—6月30日的日出时间曲线图,判断符合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的相应曲线:这是一道根据日出时间判断地理位置的考题,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摩尔曼斯克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图上进行对照、筛选;由于出题人选题角度新颖、奇特,致使很多考生不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推理、论证,最终放弃思考,结果这道试题学生的得分率也很低。

 

表8  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中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测试题的分布

 

年份(年)

题号

分值(分)

2001

36

15

2002

8,10,36(3),40(4)

24

2003

5,6,36(2)后一问,40(2)

24

2004

36(3),39(2)

19

2005

9,10,11,36(3)后一问

16

2006

3,4,5,9,10,11,37(3)

28

2007

10,11,37(4)

14

平均分值

20

 

      从表9可以看出: 7套高考试题总分平均值为95分,其中所考查的四项地理能力基本均匀地分布在试题当中。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占分值的比重稍大,为27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所占分值各为21分和20分。这说明,各项地理能力在考查时虽稍有侧重,但总体上看分值差别并不明显。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四项地理能力的培养应该全面加强,不要厚此薄彼。例如,对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应该认为这类试题相对直观、浅显,而忽视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因为这部分试题在整个考卷中所占比例最大,同时也是各年当中比例变化最小的,只有平时就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读准、读全信息的能力,考试时才不至于有所疏漏。

 

表9  2001—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能力目标分值统计平均情况

 

    地理能力

年份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总计

2001

32

16

28

15

91

2002

30

30

11

24

95

2003

25

28

15

24

92

2004

26

24

19

19

88

2005

20

30

32

16

98

2006

22

24

26

28

100

2007

32

37

17

14

100

平均分

26

27

21

20

95

平均百分比

28%

29%

22%

21%

100%

 

      三、基本结论

 

      1.地理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所占比重略大于人文地理,近年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部分试题所占比例也逐年加大。

 

      2地理高考试题中系统地理比区域地理比重略大一些,同时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相结合的试题占一定的比例。

 

      3.地理高考试题如下6项地理专题内容是其测试的重点内容:等值线;地球运动的知识;地理空间定位;气候类型的判定;地理区位因素的确定;社会热点问题。这也反映出高考试题侧重于测试地理主干知识。

 

      4.地理高考试题突出了4项基本能力的测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其中地理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地理专题问题的过程得以实现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一定要在地理学习中不但学习地理知识,还要学习地理专题方法,培养地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地理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澄,陈昌文.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 徐宝芳,张卫青,庞艳辉,白瑞敏,张晓芹,裴亚男. 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I)地理试题分析报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4] 张卫青,殷炳玲,徐宝芳.2001—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图表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作者简介

 

      尚子岩,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五中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级地理教育硕士;

 

      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