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第三单元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 授课班级:高一 | 学时:1课时 | 
| 课标标准    |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1.能说出各种水体,理解河流补给的类型与河、湖补给关系;  2.会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和三种水循环类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 | 
| 教材分析    | 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各种相互关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做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 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能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他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对水资源、河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读图、绘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 设计思想    |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习水循环过程、水循环形成原因和水循环地理意义时均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师生一起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的形成、黄淮海平原的形成、一次台风过境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案例分析,分析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 4.通过课后收集资料并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限时自学,说出主要水体名称及分类。 2.通过当地湖泊水的案例,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说出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利用水循环示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搜集资料及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说出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说明水循环在维持全球水量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方面的意义。 | 
| 教学模式   |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 
| 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 |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 人教版教材、地理学案、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环节1 |   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阅读54页教材,说出地球上的主要水体,并按水体存在空间分类,尝试说出全球水体类型;   把陆地水体用曲线联系起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自然界水循环。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预习教材54页,说出地球上有哪些主要水体?如果按水体存在空间分类,全球水体可分为哪三类?(老师根据学生答案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出陆地、海洋、大气三种主要水体) | 
| 环节2 | 1、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三类水体之间的联系; 2、在学案作图区一绘制三类水体之间的联系图; 3、解读一下自己绘制的三类水体联系图; 4、同学对照讨论绘制的水循环示意图;         5、学生向老师提问; 6、回答三类水体是怎样实现联系的问题(通过水体运动); 7、说出水体运动规律; 8、说明哪个水循环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更重要;   9、在作图区二的空白处画出更简单的海陆循环图;   10、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表特征,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过程;一次台风天气的投影片),将答案填写在学案的活动3表格里。   |   这三类水体之间有没有联系?怎么联系?请在学案作图区一的空白处把老师黑板上画出的图画下来,然后在这幅图的基础上把三类水体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方法是用箭头加关键词),比如大气水通过降水变成陆地水就在大气水和陆地之间画一箭头并在线上标上降水。   教师巡视学生绘图。   展示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作业。   找一位同学解读一下自己绘制的三类水体联系图。   请同学们相互对照,看彼此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给两分钟彼此说明一下。   再对照教材55页图,看看你的图还需要那些改进?   有没有问题问老师。   请同学自己观察自己绘制的图,思考三类水体是怎样实现联系的?    那么水体运动有没有规律呢?规律是什么?(循环运动)   能看出几个循环?   三个循环中,哪个循环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更重要?     那么,能不能进一步简化海陆循环图像表达方式呢?请在作图区二的空白处画出更简单的海陆循环图来。 最后,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海陆循环最重要?换句话说,海陆循环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呢? 请同学们看学案上活动3的表格。我给大家几张景观图片,也许对大家解答这个问题有帮助。 | 
| 环节3 | 阅读学案“课堂练习”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问题。 |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找一位同学解读一下自己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点评。 | 
| 环节4 | 完成学案“课堂练习”的选做题。 | 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做“课堂练习”的选做题。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点评。 | 
| 环节5 | 总结本节课内容,将自己收获写在学案的“学习小结”里。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及其关系:找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我们学习水循环的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识,比如,我们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水资源观?如何科学地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学完水循环后,我们的观点和方法就会更正确,那么我们下节课就来检验是否是这样的。 | 
| 课外探究 | 收集人类活动施加于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的实例资料,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有哪些影响?    | 
| 板书设计 |   | 
| 学案作业题 答案要点 |   当堂检测:1、叶面蒸腾、降水、地表径流;2、该循环促进了生物水、大气水、地下水等水体更新;该循环促进了植物截留功能,增加了陆地水,改变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该循环降低了地表径流量,从而减少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选做题:1、a蒸发、b降水、c地表径流;2、海陆间循环(大循环);3、水 水能;4、C;5、维持全球数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