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19.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日期:2012-10-22]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武兆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

 

      当今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寻需求。作为一线的高中教师,我深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寻找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有幸学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宝芳教授首创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并于2007年1月开始引入该教学模式,成立了课题组,于当年在高二年级(1)班和(2)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教师编制学案与教案

       首先,教师要有学案设计的基本理念: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衡量学生的思想。确立教师服务职能,调动教学双方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设计学案,其基本步骤:(1)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3)编排合理的知识体系。(4)精选达标练习题,实施反馈矫正。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化原则、层次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化原则。学案设计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和学习小结。另外,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设计“教案”。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原则包括:递进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教案设计内容组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归纳训练和教学反馈。 

        2.课前发放学案,学生自学,教师批改

        在课前两三天发放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批改学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精讲点拨 

       在课堂上针对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先互相讨论解决,教师再根据课堂实际,点拨学生的思维,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知识,一律不讲。对学生自学后有疑问的,让已掌握的学生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或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对学生自学后仍然问题较多的,教师要通过设置阶梯式问题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掌握。         

       4.学生完成学案中形成性练习题,教师点拨 

       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形成性练习题,教师要精选习题内容,保证训练时间充足,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完成后再给学生一个内化整理的过程,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5.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教师指导 

         学生虽然学习了新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还是零散的、孤立的。这时,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清理知识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纳入科学的知识结构中,通过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与梳理形成网络系统,使知识系统化。这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的目标、重点,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

 

        二、几点教学探索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入学成绩较低的普通中学。为了有效地实施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了解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通过学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对新学内容每一个题目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与“期望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地理教学的起点。甚至可以在学案设计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案。对学困生,将难度较高的题目搭设阶梯式设问,也可在习题的解决上提供思考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二地理选修课《人口再生产》一课时,“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为什么是从死亡率的转变开始的?”就可以提示学困生:“分析归纳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因的共同之处。”“生产力的发展是先影响出生率还是现影响死亡率?”要想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熟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参考书,经常阅读地理的三大期刊,吃透地理课本。将每一节课新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比较,借助地理实验、介绍地理趣闻、联系生活生产列举不同观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专家学者的各种不同观点。例如,三峡工程至今还有不少专家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一场巨大的生态灾难,对能否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争论一直未停。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如,许多地理知识都和国家经济建设、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完全可以从现实中提出一个课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情景:“呼和浩特市的商业步行街在中山路,而电厂却在二环路以外,能否交换一下二者的布局位置?”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设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寻求答案的欲望。 

        2.加强地理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选择好的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方法,给出明确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1)列表比较分析法 如“人口再生产”的学案作业使用列表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状况 

人口再生

产类型

人口再生产

转变的原因

人口增长的变化

举例

时代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2)读图分析法 如“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学案作业设计如下:

      读课本中图片“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和“南方园林中的建筑”,两种建筑在风格上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境?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同的意境? 

        (3)资料分析法 如“综合国力竞争”学案作业设计如下: 

        阅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历时三年,于2001年初完成了对美、日、俄、德、法、英七国的综合国力评估项目,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居第一,其综合国力值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国;日本居第二,其综合国力值约等于美国的百分之六十;法、英、德基本在一个水平上,其综合国力约等于美国的一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接近美国的百分之四十,居于中国之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值居七国之尾,约占美国的四分之一,法、英、德的二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评估报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经济、军事、科技、资源经济领域,中国处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罗斯,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军事领域,分值约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与日本、德国接近;科教领域,中国的分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二分之一弱;资源领域,俄罗斯第一,中国第二,美国第三。从报告的分值看,中国最弱于美国的是军事力量,但与其他六国相比,中国最弱的要数科教水平。 

 

          1.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外交斗争和军事对抗等归根到底是()

          A.领土的竞争 B.经济的竞争 C.进行军备竞争 D.综合国力的竞争

 

          2.下列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对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B.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工业

          C.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D.坚持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素质自然会提高

 

       (4)讨论分析法 如“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的学案作业设计如下:       

      一个城市是否能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功能组织。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试重点讨论、分析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的哪几个方面。       

       (5)纲要信号法 如“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的学案作业设计,运用纲要信号法,学习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表 

 

        3.精选、设计、编写学案作业题 

       作业题的选择要紧扣本节课知识,融合双基,巩固双基,兼顾知识的综合应用,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图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各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顺序一般按识记与理解、巩固与掌握、拓展与迁移,由易到难分层次组编;习题量应少而精,能够举一反三,既要巩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能力;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题的规范化,侧重于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施师生双动式教学

        “双动两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上,真正贯彻落实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统一。学生根据学案,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和控制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实现了“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独立自学、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独立改错和独立小结”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利用教案作为启发讲解的工具,能发挥重要“向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11期)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