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13.《地理1》的地理方法研究

    [日期:2012-10-27]

《地理1》的地理方法研究

 

 

庞艳辉,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教学论实验室

 

       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本文就是针对《地理1》(人教版)蕴含的地理方法进行探讨,它是《地理1的地理思想研究》一文的姊妹篇,是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地理1》中主要体现了描述法、图表法、比较法、地理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文献法、观测法、综合分析法、预测法、讨论法、分类法、观察法等13种地理方法。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一、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运用文字、数字、图像等语言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客观的记述与陈述。《地理1》中描述法贯穿始终,在课文部分采用了六种描述法:直观描述、纯粹描述、概念描述、解释描述、综合描述及定量描述。其中概念描述有18处,如“地球公转”运用概念描述,介绍了地球公转概念、方向、周期、公转速度等,更利于对地球公转清晰理解。解释描述有23处,如“风海流的形成过程”运用解释描述,对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发生、发展过程、原因都进行了描述,利于对地理成因的理解。而“水圈的构成”运用定量描述,运用数字表述了水圈的组成,本部分运用了数字语言,更准确、更科学。

 

       《地理1》描述法运用得当,类型丰富,以概念描述与解释描述运用居多,但有些地方应适当运用定量描述,如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运用定量描述就会更准确。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事物与现象,将获得的感性认识客观的记录下来,并形象的展现出来,就需要借助描述法,而《地理1》中对自然地理事物、现象的呈现就必须运用描述法,地理学一直以来就有文学传统,是这种表现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方法决定了《地理1》中描述法的运用。

 

       二、图表法

 

       本文将运用图表记载知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通称为图表法。《地理1》共有119幅图,归为四类,即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统计图表。其中地图,有24幅,其中15幅表示地理分布,如图2.2;1幅表示地理成因,如图1.20;2幅表示地理分布与成因,如图2.10;4幅表示分布规律,如图3.5;2幅表示地理过程,图4.23。地理景观图有38幅,其中有照片,如图4.20,有卫星影像,如4.19。地理示意图有43幅,包括地理略图,如图1.2;地理剖面图,如图4.13;地理过程图,如图3.3;地理关联图,如图1.3。地理统计图表有14幅,其中反映地理规律的有4幅,如图5.11;反映地理特征7幅,如图4.2;反映地理事实3幅,如图2.26。

 

       《地理1》图表类型多样,运用恰当,图表法的作用也多样,反应地理事物特征——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反应地理过程——如河谷形成过程,反应地理成因——如风海流的形成,反应地理事物与现象分布规律——如世界洋流分布。图表法和描述法结合,使得《地理1》图文并茂。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可以表述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工具,《地理1》中涉及图表法,是由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而且图表法比地图更丰富,符合地理教学规律。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明确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求同)和不同点(求异)的思维方法。比较法有七类:类比法、互比法、借比法、横比法、纵比法、中心问题比较法、综合比较法。[1]笔者认为互比法与横比法的内涵是一致的,均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明确共性与个性,从而建立两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因此本文统计中合为一类,即横比法。

 

       《地理1》有23处应用比较法,类比法的同类同型比较有3处;同类异型比较有15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列表比较是横比法;“生物圈”2号和月球基地的异同、热带雨林与亚寒带森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比较、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是综合比较法。《地理1》运用了类比法、综合比较法、横比法,其中类比法运用最多。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比较”,通过图2.17比较分析:欧洲西部与北美洲西部气候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北美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小,通过比较发现,两大洲地形不同,北美洲西部有高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山地阻挡使得太平洋的湿润西风不能深入内陆。而欧洲西部是西欧平原,地势相对较低,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可以延伸,因此影响两个大洲西部气候分布范围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而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地理1》中涉及地理事物的特点、特征的内容,最好的表现方法就是比较法。

 

       四、归纳法与演绎法

 

       《地理1》中有14处运用归纳法,如通过世界各大洲水资源的统计,亚洲水资源最丰富、南美洲其次,大洋洲最少,全球200多个国家中,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最后可以归纳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规律。通过大洲、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归纳出了世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是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是归纳法的应用。

 

       《地理1》有26处运用演绎法,例如通过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的原理,大气从冷的地方吹向暖的地方,海陆间由于热力性质不同,因此冬夏季海陆吸热与散热的速度不同,出现了冷热差异,形成了海陆热力环流。通过一般的热力环流原理推导出特殊的地理现象——海陆热力环流,是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是演绎法的应用。

 

       自然地理中有关原理、规律的内容较多,而通过特殊地理现象归纳出地理原理与规律,或通过一般原理与规律推理出特殊的地理现象,就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自然地理的原理性强决定了推理性理性思维方法的运用,而归纳法与演绎法恰是满足自然地理原理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推理与认知的科学方法,《地理1》中涉及了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方面的内容,在呈现的过程就自然的体现了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

 

       五、综合分析法

 

       《地理1》有54处运用了综合分析法,明显运用的内容有46处,隐含的内容有8处,如从日地距离、地球的体积与质量等条件逐一分析,最后综合具备了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使得地球成为存在生命的行星。这种地理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相互联系性,决定了我们研究时综合分析法的运用,而《地理1》中自然地理现象、原理内容涉及较多,因此体现了综合分析法。

 

       六、观察法

 

       《地理1》119幅图表、3个地理实验都应用了观察法,例如通过观察图1.11与1.12,发现太阳黑子较其他区域暗,太阳耀斑较其他区域亮,通过观察对黑子与耀斑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探究成因。观察法在地理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理学中观察法处于肉眼观察阶段,如亚历山大大帝以直接观察去检验理论并远征观察希腊以外的世界。我国的沈括、徐霞客也注重在野外考察中的观察。近代地理学时期进入借助仪器观察阶段,如洪堡在从葡萄牙沿海到马德里的路上,每天观察温度与高度。现代地理学时期进入高新技术观察阶段,如红外线、卫星、遥感等的使用。可见,获取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观察法是地理研究中最基本的获取感性认识的方法,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遵循地理研究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地理1》中也体现了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观察法。

 

       七、分类法

 

       《地理1》有12处分类法的应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所提的分类体系与标准更为全面、合理。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身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更好的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就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归类,再有针对性的去认识每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得大量复杂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研究更为清晰,例如锋的类型,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不同的锋所产生的天气不同,只有将锋先进行分类,再去研究其天气现象就变得清晰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与思路,从而决定了地理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又因为地理内容的逻辑性,决定地理教材呈现的逻辑性。《地理1》中涉及的自然地理事物比较复杂,先分类,再具体研究,有利于更细致的认识、理解地理事物。

 

       除此之外,《地理1》还体现了地理实验法、文献法、预测法、观测法、讨论法,内容丰富、多样、灵活,注重推理、探究方法运用;注重运用解释描述与概念描述法描述地理概念与原理;以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传统的基本方法为主,是对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注释:

 

       [1]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