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第五章 第5节 地理情境教学模式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日期:2012-11-24]

      地理情境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情境创设,促进学生与课堂学习环境互动交互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生活或问题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参与探究过程,体验情境刺激,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地理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关注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教学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地理情境教学研究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这种要求。

 

      一、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的特征

 

      “情境教学”主要受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而产生。建构主义促成了“情境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显然,目前在学术界方兴未艾的情境化运动为其提供了极其广泛的研究基础。它已跨越局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而朝着跨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研究的方向和推动不同研究领域人员的对话与互动的目标前进。”地理情境教学谋求学生与地理学习环境的协调统一,地理教师通过合理剖设学习情境,提供具体而真实的学习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爿动机和态度。因此,地理情境教学应突出以下特征;①通过刨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境中进行学习。②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③突出基于情境问题的探究活动,注重地理技能的培养。情境教学强调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把学生的学习当成将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实现最有效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①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6

 

      ②参见[美]莱斯利等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引自高文该书所属的《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洋丛所作的“总序”。

 

 

      二、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般的地理情境教学都遵循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导入主题创设情境探究体验效果评价。

 

      l.导入主题。要进行情境教学,就应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将合乎情境认知的教学策略融人教学设计当中,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情境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情境教学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合乎教学目标的学习主题。

 

      2.创设情境。地理情境之“情”是指参与地理学习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情境之“境”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诸因素的外部环境的刺激条件。关于“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小仪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可利用多种途往创设情境,例如,基于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是最常见的情境教学模式。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而“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利用问题探究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人手,创设与学生生恬和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类型。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通过从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体验。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看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接受。在知识建构的学与教中,师生间的交流将更充分,学习伙伴之间讨论将更有意义。所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所学知识的关键点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表达白已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让每个学生自由、大胆地参与探讨交流结论由学生得出,并且可以是开放性的结论。

 

      4.效果评价。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在对学生的情境学习进行评价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状况和学习效果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据此仍然可以运用教学目标作为衡量学生情境学习质量的标准。在地理知识学习方面,要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做出适当评价;在地理技能方面,要对在特定情境中,收集、提取地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的熟练程度做出评价;在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和情境中的感受、体验等方面。

 

      三、教师教学行为在地理情境教学模式中的组织

 

      (一)情境教学中教师主要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

 

      1.重视情境设计。对情境的设计要求,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恰当的学习情境;二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地理学习认知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2.提供有效刺激。情境就是一组能够诱导学生学习的刺激。情境的创设与呈现,能够引起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呈示情境要素,提高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如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呈示、地理标本呈示、多媒体呈示、问题情境呈现等方式,巧妙创设学习情境以达到制造地理学习情境的目的。

 

      3.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提问、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不断发现,获得体验,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4.营造良好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探究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尽情地发挥想象,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才能无所顾忌地质疑、批判、提问、假设、重构,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顿悟和灵感。因此在课堂情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尽力营造、创设一个接纳牲,鼓励性、支持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消除学习的恐惧、戒备心理,积极思考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类型

 

      1.引起情感共鸣的情境创设

 

      [案例5-5-1]利用诗歌进行灾害教育

 

      师:呈示诗歌《震后》:

 

      是否应大声哭泣击回应父亲的努力挣扎,

 

      因为他已移开了压在我头上的砖头,

 

      或者该保持沉默,用紧闭的嘴唇来阻止住这些灰尘,

 

      我只有撒谎或者不选择任何行动。

 

      如果我说话,死亡将会扼住我的呼吸,并深入我的嘴里,

 

      如果我选择沉默,父亲可能会走开并哭泣,

 

      并且一定不知道谊怎样合上我的坟墓,

 

      我是多么渴望去回应,

 

 

      ①郭潇潇,江晔.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灾害教育[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3).

 

 

      有人将一些粉末从我的脸上拭去,

 

      我感到了温暖的呼吸声,我的眼睑开始动,

 

      他们的翻动使我的眼睛充满了沙砾,

 

      重物从我的胸部和手臂上移开,

 

      我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

 

      在爸爸的手臂里,在当时昏沉的状态下,

 

      我很难找到有力的词汇去描述脱离黑暗的感觉。

 

      教师安排如下活动:

 

      1.仔细地阅读上面的诗句,并试着说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要特别注意作者所渲染的那特别的情绪。

 

      2.以上面的诗为基础,从一名父亲的视角出发,你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建议表达这样的情感:他努力地寻找,并最终找到他受伤的孩子。

 

      3.创作一系列词句,这些词句可以用来描述当父亲挖开辟时,其感情的变化。

 

      4.试看借用上文诗歌的结构,建议你所描述的父亲的感觉应对应上文孩子的感觉。

 

      这一根据英国地理教材编排的案例,以诗歌为情境,使学生深入体会到受灾孩子孤立无援的感觉。诗的形式将一种很强的情感色彩渗透学生的心灵,渲染一种由灾难带来的哀伤气氛。安排的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以移情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对灾难时,父亲救助子女的焦灼心情。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时间无数孩子成丁孤儿,无数父母失去了孩子,似乎没有任何防备没有丝毫征兆,地震后反思我国灾难教育的薄弱。这则案例对国内的灾难教育有所启示,说明灾难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灾害知识和防灾意识的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构筑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真正同情理解受灾的人们,为灾区群众积极奉献爱心。在进行灾害教育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用诗歌创设情境: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那倒塥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模样

 

      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

 

      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

 

      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这首诗描述了由于地震失去子女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阴阳相隔的对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要想使呈示的诗歌打动学生,自己首先要投入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亲自朗诵,通过自己的语言渲染气氛。在让学生创作诗歌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

 

      [案例5-5-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片段

 

      滑动6: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①文烛.孩子,来生我们一起走[J].读者,2008(12).

 

      ②闫陆军.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

 

 

      (对唱(对唱,合唱)

 

      张老三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奠悲伤,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主意,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思考:(l)张老三和王老七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引起他们两个人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请大家再举几个该因素导致人口迁移例子。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

 

      (2)政治因素当中的国家政篡是如何时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

 

      (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或是鼓励人口迁移)

 

      该案例运用歌曲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日本侵华带来的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仇恨。歌词、歌曲都有效地烘托了氛围,仿佛将学生带进了抗战年代。教师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因素——战争。相信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感知和理解,能够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战争是一个政治因素,因此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政治因素当中的国家政策是如何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应该说这样的引申提问没错,但是从战争因素过渡到国家政策因素,跳跃性仍然较大。教师可以在提问国家政策因素之前,再创设一个情境,或举一个例子,起到过渡的作用。总的来说,情境创设的效果较好,加上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除了学到知识以外,还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刨设

 

      [案例5-5-3]“海陆变迁”教学实录

 

      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夸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原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出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国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幺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竞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王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① 丁伟.海陆变迁教学实录[OL].http.//www. pep.com.cn/czdl/jszx/tbJxzy

/jxsj/qs/dez/200711/t20071106_421352.htm.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套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将、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速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班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圉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舍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奥秘的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蚋,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有的同学看到这儿会说:“说不定是巧合呢?”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我们需要考察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师: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不同颜色的吹塑板代表不同的地层;陆地上的图案代表动植物)

 

      生:地层、动物、轮廓等。

 

      师: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为几块大陆,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小组讨论)

 

      下面地图中蕴舍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锦囊妙计:

 

      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幺?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几个板块组成的呢?

 

      2.看图例,→表示什么?说明各极块处在什么状态?各板块运动的方向一致吗?相邻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板块会怎么样?

 

      生:讨论略。

 

      生:指图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块处在运动当中,相邻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相向运动和相反运动。

 

      师:板块相反运动(张裂)和相向运动(碰撞),对地表产生什么现象?

 

      (小实验)用力挤压课本,课本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中间隆起,会形成山脉。

 

      (展示课件:板块张裂和碰撞,对地表产生什幺现象?)

 

      师: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

 

      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师:测试: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读各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套……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师:评价

 

      (奇闻)尼泊尔的“小矮人”

 

      最后送给走家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发现中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快乐!

 

      这则案例中,教师创设的第一个情境是以“幽灵岛”为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幽灵岛”名字形成的原因,待学生猜测过后,教师揭开了“幽灵岛”神秘的面纱,进而导入新课——海陆变迁。在这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呈现“幽灵岛”的概况,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生通过发散思维猜想各种答案。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直“发散”下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教师适时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这一情境创设有效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然后,教师以实验的方式刨设情境。教师一边用课件呈示实验,一边提问学生,一步步启发诱导,带领学生探究海陆变化的原因。在这里,用多媒体呈示试验的方式起到了直观的效果,而且,教师并不是仅仅用演示的方式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一边演示,一边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调整试验步骤。教师的呈示行为和提问行为配合得较为完美。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然后回到幽灵岛的问题上,强化了前面所学的知识。

 

      了解了幽灵岛的成因——地壳运动后,教师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地壳为什么如此活跃呢?”从而引出两个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运动学说)的话题。接着,教师进一步创步设情境——魏格纳和世界地图,让学生像魏格纳当年那样仔细观察地图,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明白了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原为一体,从而了解了大陆漂移学说。然后,教师用讲解的方式说明r大陆漂移学说带来的问题,由此过渡到下一个学说——板块运动学说。通过读图探究,认识了地壳的六大板块以及各板块的运动趋势。

 

      到这里,情境创设没投结束,教师一方面抓住前面幽灵岛的问题不放,提问学生幽灵岛多次出现与消失的原因,另一方面让学生转变角色,换位思考,提出问题:“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地质学家。

 

      最后,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尼泊尔“小矮人”的故事,使课堂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新奇感。整个教学过程形式活泼、灵活多样,而幽灵岛的事例贯穿整个课堂,保持了教学的完整性。

 

       3.引导学生探究的情境创设

 

       [案例5-5-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情境教学设计(节选)

 

       课时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体会科学研究的态度、方式,感悟科学研究不畏艰难、艰苦跋涉的精神。

 

       情境创设要点:

 

       1.情境创设先有整体设想,然后分阶段设计,逐步扩展、深入、充实、明晰。

 

       2.在力求主线明晰的基础上,多角度寻找教育切入点,利用情境创造学习机会。

 

       3.问题设计体现趣味性、探究性、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

 

 操作程序:

 

       1.明确学习主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楼兰古城的消失为倒。

      教师通过讲解楼兰历史、呈示图片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入学习主题。

 

 

      ①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2005:29~30.

 

 

      2.设置情境:教师通过以下策略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印象中的楼兰——教师提问:你所知道的楼兰古城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样得出你的结论的?

 

      地图上的楼兰——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图,要求学生指出楼的位置、自然环境条件等。

 

      史书中的楼兰——教师呈示和介绍关于楼兰古城的史料文字

 

      现实中的楼兰——教师呈示楼兰古城的遗址照片和图像。

 

      3.提出假设:楼兰古城的消失与气候变化有关。

 

      4.验证假设:指导学生利用材料、图片和已有知识,论证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各种解释给予评价,井对学生的学习度、探究精神扣参与状况给予积极而中肯的评价。

 

      上例中,教师通过语言讲解、图片呈示、指导阅读等方式呈现案例情境,通过提问、读图、讲解楼兰历史、展示古楼兰图片、图像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假设、讨论、探究、置疑等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引领学生学习方向,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

 

      4.基于学生活动的情境创设

 

      [案例5-5-5]“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片段

 

        一、创设情境

 

      教师将提供4组密封的胶卷盒(即学生分为4小组),每组3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一件不同的东西(如铁块,石块、木块)。请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猜一猜3个盒子里各装着什么?

 

      活动步骤:

 

      ①先给每个盒子贴上一张标签条。

 

      ②然后通过拍、滚、摇、估计重量等方法,收集有关盒子内物体的证据,并记下观察结果。

 

      ③说出3个胶卷盒有什幺区别?除了外表外,它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你是怎样获得这些证据的?

 

      ④最后根据观察,让学生猜测盒子里都装了些什么?推测科学家是如何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证据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兴趣和动机。

 

 

      ①孔海君.“地球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8(3).

 

 

      二、呈现任务

 

      对于地球的结构,可以设计并呈现两大任务:

 

      ①动手实践——制作地球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圉层)的三维立体模型。

 

      请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图,并按比例确定各圈层的厚度。

 

      要求:制作的三维立体模型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②角色扮演——我来当导游(地心旅行)

 

      1864年,儒勒·凡尔纳发表了一本有关地心旅行的科幻小说,当时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几乎为荤,人们不知道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是热的还是冷的,只能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旅行》描述了一波探索空-o地球的科学探险活动。

 

      假如你有了一辆极其耐压的超级汽车,并开始穿迪地球的旅行。请用安装在汽车外壳上的仪器收集有关数据。并把你想象的地心旅行中最令人激动的部分以地理探索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一案例在情境教学中的出色之处在于,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角色扮演中去探索、感知。教师虽然将可堂的主体让给r学生,但教师组织课堂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学生的恬动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具准备和分组,布置任务,然后学生通过拍打等方式观察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猜出盒内的物品,井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搜集地球内部信息的。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制作地球三维立体模型的话动,进一步通过活动刨设情境。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晰地说明模型的标准和要求,并且要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接着,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情境。首先通过讲解介绍了凡尔纳的小说《地心之旅》,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然后让学生在假想的条件下,根据所学的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扮演地心之旅的导游。通过教师精彩讲解、恰当呈示等行为的合理配合,才能很好地发挥组织学生活动的作用。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