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第五章 第4节 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日期:2012-11-24]

      一、地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

 

      地理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的基本假设是:没有一项教学活动可以穷尽整个知识领域和精神世界,也没有人能够毫无“缺漏”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能力,更不必说能使一个学生“点滴不漏”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可以发现,学校常常违背这一事实,拼命地尝试让学生点滴不漏地学习每门学科知识。而且,一门学科越老,学科体系越坚固,结构越严密(如数学等),人们就越会自觉地尝试系统地、从头到尾地去教它。还认为这些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学中不能漏掉一点一滴,仿佛掉一点,就会导致整个学科体系的瓦解,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不到系统性。”这就意味着要使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得到实现,必须突出学生地理学习中那些最重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意味着地理教学将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正如范例教学论认为的那样,“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它们就是范例。而每个范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是反映整体的一面镜子;每个范例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二、地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有效地开发出合适的地理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综合不同案例教学的程序,可以把案例教学的主要程序分为:确定主题→编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拓展延伸。其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案例素材的编选,二是对案例的分析。

 

 

      ①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

 

      ②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

 

      1.确定主题。“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课题”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地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所要呈示的主题。

 

      2.编选案例。案例的选编要体现“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基本性”原则要求教师选编的案例要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经验,在这种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地理情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范例性”原则要求选编的案例能够表现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或规律,既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化,又应是能够揭示地理事物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例。现行版本的各种地理教科书都出现了案例教学实例,但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还需要挖掘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补充进去,以便案例内容更加适合教学实际。

 

      3.呈现案例。不同的案例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表展示、多媒体呈示等。案例的呈现一是要灵活运用,一个案例可以用一节课来讨论和学习,也可以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运用案例作为分析例证明;二是要把握呈现案例的时机,一般要在引入学习主题后,为阐述学习内容而引入案例,这需要教师适当导A,引起学生学习心向,再呈现案例,进入案例学习阶段。

 

      4.分析和讨论案例。这是案例学习的关键所在,分析与讨论的目的足为了揭示案例所蕴涵的教学意义。因此要把案例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揭示案例蕴涵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探究分析等都足行之有效的方式。地理教师的组织调控、积极引导、深入分析等教学行为都是有效实施案例分析与讨论的必要手段。

 

      5.拓展延伸。对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是为了理解案例所代表的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案例既是特例,也具有代表一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普遍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概括总结,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揭示案例的典型意义和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学习了“鲁尔区的工业”后,教师要求学生概括出传统工业的主要特点。

 

      三、教师教学行为在地理案例教学模式中的组织

 

      一个案例表征一类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把个别案例内容“讲深讲透”,揭示案例的前因后果,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案例包括的典型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课题组织教学,不是随意与放任的,它应当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突破点,即通过它可以认识一些重要的地理基本原理及规律。为此,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出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引入阶段积极创设案例呈现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在案例呈现阶段精心把握呈现时机,最大程度地突出案例的典型意义;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教师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采取提问、讨论、合作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等。教师对案例的拓展和延伸,是发挥案例重要意义的环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概括、评价,点拨来揭示案例的一般意义;教师也可以就案例及其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案例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中的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相比,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形成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兴趣、品格、意志等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 

 

      [案例5-4-1]“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视频;洪水的危害。

 

      (通过视觉与听觉上的震撼来创设情境:洪水无情)

 

      [追加问题]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采减轻这种灾难呢?

 

      (现场采访,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充满了探究的希望,从而激发求知欲,并培养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案例分斩]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1.治理前(教师指导活动):包括流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状况。

 

       ①投影:“美国流域图”。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所处位置。

 

       ②投影;“田纳西河地形图”。分析田纳西河上中下游的地形类型,总结田纳西河的地形特点。

 

       ③投影:“流域内某城市的气候特征囤”。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对河流水文条件的影响。

 

       ④介绍:由于流域内人为破坏严重,生态恶化。

 

       [总结]治理前:问题——洪涝频发,生态破坏,经济落后;优势——水能、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这部分内容知识性较强,仅仅依靠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田纳西河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状况仅仅是为后面的具体治理措施作铺垫,目此,该内容主要以教师介绍为主,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2.治理措施(学生自主活动)

 

       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根据下面问题思考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

 

 

      ①王凤飞.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l)流域治理的第一步工作是什么?

 

      (2)该流域的核心工作又是什么?

 

      (3)田纳西河流域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4)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通过对课文的自主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3.治理后(图片展示)

 

      治理后的田纳西河流域有效地控制了洪水,改善了生态环境,使经济迅速发展,达到全美的平均水平。

 

      (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们亲眼见证到变化,同时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4.启发(师生交互活动)

 

      提问: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案例分析,思考、分析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同桌合作探究)

 

      学生代表利用投影主持讲解讨论结果(略)。

 

      教师根据学生成果总结,从中得出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见图5-4-1)

 

      (新课标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某一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实际应用]曹娥江的治理与开发。

 

      过渡: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条河流。

 

      投影;“曹娥江流域图”。

 

 

 

      教师指导读图:曹娥江是浙江的第三大河,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尸而得名,嵊州附近又称剡溪。干流澄潭江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脉,流经新昌、嵊州。干、支流成扇形聚汇后向北流经三界入上虞境内,蜿蜒北流至上浦南侧左纳小舜江,在新三江闸附近注入钱塘江河口段。干流从源头至新三江闸,全长182.4千米,流域面积5930.9平方千米。

 

      (利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们听起来更加亲切。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曹娥江形象,对自己的家,更加了解。)

 

      流域基本情况介绍后提出:“在新世纪,随着曹娥江河口大闸的建设,流域内的综合治理开发也提上了日程。”

 

      视频:绍兴电视台报道,曹娥江流域的治理开发规划。

 

      角色体验:如果我是……

 

扮演的角色

 

小组成员

 

我的对策

 

主要依据

 

 

      要求:如果你是流域内某一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农民或者普通学生,在这次开发整治大潮中你会做些什么?有什么依据?

 

      前后左右4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角色进行体验,最后推举出一名代表把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给同学。(讨论时间5分钟)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体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被尊重的要求。通过小组的合作探讨,并且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探究——曹娥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上虞的发展经历了龙山时代、曹娥江时代。新世纪,又进入到了杭州湾时代,而在这期间,曹娥江流域的变化和发展也日新月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搜集资料,谈一谈流域的开发状况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带来的某些环境问题。

 

      (让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意犹未尽,延伸到课堂之外。)

 

       [作业设计]

 

       研究性课题:上虞境内曹娥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根据课外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谈谈曹娥江流域在上虞境内的基本情况,以及流域内的产业活动特点。

 

      具体要求:

 

      1.调查上虞境内曹娥江流域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

 

      2.走访和实地调查流域内的居民生活状况以及产业活动特点包括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3.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搜集资料,谈一谈流域的开发状况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4.整理资料,撰写成文。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接着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曹蛾江的治理开发中。

 

      首先,教师呈示了一段视频:洪水的危害.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到洪涝灾害的严重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有没有有效措施来减轻这种灾难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行为过程为:呈示→提问。

 

      然后进人案例分析阶殷。教师接连呈示三张幻灯片,展示了田纳西河的位置、地形及气候特征,接着以讲解的方式介绍了人为破坏造成的影响,总结了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状况。教师的行为过程为:呈示→讲解→总结。

 

      学习了治理前的田纳西河之后,进入治理措施阶段的学习。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阅读时候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措施。然后,教师展示出治理后的田纳西河图片。过程如下:呈示问题→学生自学→呈示图片。

 

      了解了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措施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过程如下:提问→合作探究→学生讲解→总结规律。

 

      通过对田纳西河案例分析,得出了开发治理流域的一般模式,然后教师承转道:“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条河流。”接着呈示有关曹娥江的投影图,并讲解有关曹娥江的典故,以及曹娥江的地理特征。教师提出了治理曹娥江的迫切性,并播放相关视频。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曹娥江的治理提出相关建议。最后以课外探究和布置作业的形式将曹娥江的治理延伸至课外。教师的行为组织如下:承转→呈示→讲解→呈示→组织学生活动。

 

      整个教学设计的行为组织为:

 

 

      其中,最上面一部分是在案例分析前的教学行为,中间部分是案例分析阶段,最下面一部分是实际应用阶段。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贯穿情景创设、学生合作讨论、学生讲解、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使整个课堂丰富多彩盎然有趣。

  •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