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全班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讨论主题,充分交流学习意见,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相互发布信息,相互启发,能调动讨论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集思广益,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Wilen等人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教育意义的、反思性的、结构化的团体交流。①这一定义包含以下涵义:其一,讨论是交流。课堂讨论是熟悉的成员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是思想、观点、感情的沟通或了解。其二,讨论有教育意义。课堂讨论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其三,讨论是反思性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高级认知水平上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思考,讨论有关学习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四,讨论是结构化的。课堂讨论是在一个或多个组织者(教师或小组负责人)的组织下进行的,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步骤推进讨论。
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标准将地理课堂讨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参照段玉山等学者对地理课堂讨论的分类,①将地理教师课堂讨论指导行为分为综合性讨论指导行为、专题性讨论指导行为、研究性讨论指导行为等。
一、综合性讨论指导行为
主要是针对地理学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宏观概略性的讨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地理学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加以运用。如对某些宏观性地理问题或跨学科问题的讨论等。如在学习“亚洲”时,一位教师联系当今巴以冲突的世界热点,结合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种族、宗教、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角度,对问题进行交流、提炼。
在指导综合性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形散神不散,既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内容远离地理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例如:讨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什么衰落”时,大多数学生强调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这时,教师应适当提醒,鼓励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让他们紧扣“过度砍伐一水土流失一河床抬升一河流泛滥一失去家园”的主线,得出“不尊重自然规律,导致自毁家园”的结论。②离题现象是在综合性讨论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地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想问胚,要使讨论始终围绕问题的中心展开。另外,由于综合性讨论涉及的内容较宽泛,角度众多,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要及时点拨、评价。
[案例4-1-11“人口问题”教学片段③
①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9~51.
②凌峰.新课改下“讨论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地理教学.2008(6)
③李小妹.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讨论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师(1)①: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呢?
学生答(略)
(教师展示了“人口金字塔图”)
师(2):下面我们来看投影圉,那幺通过这幅图能够得到什么人口信息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1:反映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生2:反映不同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生3:可以分析小孩人口数量,推算人口增长的速率,从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
生4:通过适龄人口比重,可以推算劳动力是否短缺或就业压力大小。
生5:通过老年人口的数量可以推算老龄化程度。
生6:通过分析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可以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
师(3):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到位,能够将我们学过的知识加以迁移应用,很不错!这是“人口金字塔图”,反映……那么每个国家的人口金字塔图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不一样。(全班)
(教师又投影几张不同的“人口金字塔图”)
师(4:A.B.C三张不同类型的“人口金字塔图”,其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
生7:它们的最大区别在老年和小孩人口所占的比重不一样。
师(5):有什么不一样?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7:A图小孩比重大,但老年人比重占得小,c图正好相反.B图介于中间。
①师后面带括号的数宇表示案例中该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序号,例如师(1)代表第一句对话。
生8:A图小孩占的比重大,说明人口增长快,可能会出现人口众多压力。C图老年人口多,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生9:A目的国家要实施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c图的国家要……
师(6):大家能够通过图的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那么我们国家应该属于哪种情况呢?
生9:中国是A图,反映的是增长型的……
生10:不对!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了,不是增长型的。
生11:但中国每年增长人口达到一千多万,人口增长很快。
生12: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因为人口增长快,要控制人口数量。
师(7):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然后再生表你们的看法。
生:哦,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了。
师(8):我国不仅人口总数大,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为世界之冠,高龄化趋势显著……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来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师(9):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谊怎么办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12:我们小组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我国青壮年负担过重,那我们就吸引一些国外的青壮年移民,加入我国国籍。青壮年数量多了,那每个人的负担不就减轻一些了。
生13:人口老龄化,不就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过大嘛!那我们就鼓励生育,增加总人口数,这样老年人所占的比倒不仅减小了,青年人数还上升呢。所以不能再进行计划生育了。
生14:老师,我不同意他(生13)的观点,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够多了,带来了资源、环境等问题,不能再鼓励生育了。
师(10):生13所代表的小组能够从“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来提出措施,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可能很长时间都要作为基本国策,因为我国的庞大人口数量……生14代表的小组考虑的问题更周全一点。那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生14:我们小组认为应该利用老年剩余劳动力。(学生都哄笑了,那学生头低着)
师(ll):我们要把他的话听完,可能我们还没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你能向大家把你的意思表述完整一点吗?
生14:我们是指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组织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一定的财富,来供养自己。
师(12):很好!我用“以老养老”这几个字概括你们的观点,同意吗?
(生14点头表示赞许)
生1 5:我们觉得应该提高医学技术,同时鼓励老年人多锻炼身体,延长他们的寿命。如果一个人能活到120岁,那么,60岁就应该是壮年了。
生16:我觉得这不是主要问题,其实,现代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好了,有些人明明还是可以工作的……我们国家如果不规定退休的年龄,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本人的意愿来决定什么时阃退休,以免早回家成为社会的负担。
生17:我认为这样套造成一些混乱,而且现在就业已经很紧张了,这样A加大就业压力。
生18:但是国家可以创造一些适宜于老年人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也不会造成就业紧张,这叫做充分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师(1 3):大家能够从老年人的角度……探求一些很好的措施,我们能不能再从宏观的、其他方面想想办法?
生19: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谊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好了,就不用害怕老龄化了。
生20:不对,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还不够好吗?他们不是同样担心老龄化。
生19:他们国家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许多家庭不生育子士,就是“丁克家庭”,有种后继无人的感觉,他们主要担心这一点,而我们国家这样的情况置极少数的。
生20:是的,那小孩不就也多了,老人也多,青壮年的负担岂不是更重了。
生21:但是欧洲国家经济发达,他们的国家有能力为老人实行高福利政策。
师(14):假设我们国家也照搬西方一些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行不行?
生22:不能!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不富裕,这样会加大财政自担,套曼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2 3:但是,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那负担也太大了吧。
生24:那我们可以让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国家应谊健全多层次的、面向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多鼓励一些大款投资啊。(学生笑)
生25:是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携手互助,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设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学生鼓掌)
生26:我们不仅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对社会一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也要给予帮助。
师(15):老师真的被你们感动了,你们不仅考虐问题全面,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善良的心……
综观上述讨论,教师在整个的讨论过程中的引导是成功的。尤其是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教师充分利用讨论的“即时评价——助推器”
教师点评的内容主要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等。如师(3)、师(13)的话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或表扬,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或运用的方法给予肯定}师(10)的评价“生13所代表的小组能够从‘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来提出措施,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对于学生的片面观点,教师先从学生发言中寻找值得肯定的方面,然后再通过事实来更正其观点,并不是直接给予裁判性的评定;师(12)的评价“很好!我用‘以老养老’这几个字概括你们的观点,同意吗?”通过概述或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来给予肯定评价;师(15)的评价“老师真的被你们感动了,你们不仅考虑……”教师通过情感自然流露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诚挚的评价。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有创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这也是一种能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有效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予以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却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善于利用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暗示评价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推动讨论的持续进行,对整个讨论起到“助推”的作用。
2.教师把握适时介入讨论的时机
在讨论中教师介入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讨论的效果,所以教师把握好介入讨论时机是关键。在上述的讨论中,教师共介入讨论十四次。通过对这些介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介入的一般时机:当讨论出现争执不下,意见无法统一,出现认知上的盲区时,如师(7)的对于“中国属于哪种年龄结构”时,学生意见上无法统一时,教师通过补充相关信息激发讨论的进行;如师(8)、师(9)通过时事实材料的概括,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讨论中出现了错误观点、地理知识错误和对论不良习惯时,如师(10)对学生不符合计划生育周策的观点的介入,师(ll)是对讨论中缺乏倾听习惯的介入;当讨论可能偏离讨论的主题或局限于很小的专题时,如学生的措施仅局限于老年人时师(13)的介入。
总之,教师把握好介入讨论的时机,适时的介入对讨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保讨论围绕主题方向顺利进行,反之则不然。
3.教师善于提问
在案例中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把讨论步步引向深入。教师提出与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入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和情感方面的潜力,如师(9)的提问:“对于我国的老龄化,我们怎么办呢”;教师向学生提出“讲出更多证据”的追问,保持讨论深入发展,如师(4)和师(5)通过追问学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会产生什么结果”等,促使学生能够对三幅“人口年龄结构图的不同之处”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教师向学生提出“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观点”的要求,引导讨论,如师(ll)的提问:“你能向大家把你的意思表述完整一点吗?”在“对前后的发言进行概括总结”的要求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师(13)的提问:“大家能够从老年人的角度……探求一些很好的措施。我们能不能再从宏观的、其他方面想想办法,”教师还提出了一些假设性问题,计学生思考其可行性,如师(14)的提问:“假设我们国家也照搬西方一些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行不行?”
总之,教师在讨论中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改变讨论的进度和角度,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正如帕玛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如何提出问题会对讨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讨论会因此变得毫无进展,也可能因此变成“充斥着整个房间的深入、相互的对话”。①
二、专题性讨论指导行为
专题性讨论主要是针对地理学的某一专题性问题,进行深入式的探究、分析。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方法。如对某些具体地理问题或微观问题的讨论等。
①StephenD.BrookficeldStephePriscilla著.罗静等译.讨论式教学法.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2:99
首先,教师在指导专胚性讨论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讨论题日,切忌选题过难或过易。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促使学牛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要使难度适合学生,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感觉。①选题时也要注意是否紧扣教材内容,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是否集中典型地反映了某一社会现象,具有针对性和较丰富的内涵;是否为学生普遍关注并迫切希望了解的。例如:“讨论中纬度地区,为什么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是季风气候。”这一问题既是教材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普遍关注的,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议题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既不超越所学,也不局限于已有知识,保持难度适中。
其次,教师要注意掌握课堂讨论题的数量。展现的讨论题太多,变成45分钟满堂问,每题都无法深入展开,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望文生义上。如果问题内容太简单,课本上早有定性的结论,不需要思考想象,也没有让人自由发挥的余地。诸如“什么是酸雨”“酸雨的类型”等问题,实在是不值得一论,看书回答便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是授新课,讨论题不宜过多,一般2~3题为宜。
再次,在组织讨论之前,教师要明确表达需要讨论的主题,使每个学生清楚讨论的任务,讨论题表述要精炼、富有诱惑力,一般应该把讨论主题显示在黑板上或投影出来。比如“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环境、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有利还是不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给出你的综合评价”这类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町能的答案。有些地理概念和原理还存在着争论,比如“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内容,目前科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气保温效应在增强;另一种观点认为大气保温效应并没有增强。教师可以摆出双方的观点、佐证材料,让学生讨论“你同意哪方观点?并简述理由”。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切入主题,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讨论任务。
良好的选题是讨论获得成功的关键,但并不是全部,要想更好地达成讨论目的,还要注重更多教学细节的处理。
①凌峰.新课改下“讨论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地理教学,2008(6)
[案例4-1-2]“城市化”一课教学片段①
师;同学们请大家思考这样一十问题,“宿州市的城市化过程对于当地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以小姐为单位进行讨论。
(当讨论的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刺进行讨论。杂乱无章的讨论,使课堂呈现无序化。教师不时地看着时间,翻着教材,并在本子上记录,好像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但是一直没有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请停止讨论,哪住同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宿州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没多大作用。
生2:就是,没有一个效益好的企业,靠什么发展经济。
生3:宿州市人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经济还不如浙江一个镇发达……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抱怨宿州市的落后。教师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没说话。这样大约持续了几分钟,教师示意停止。)
师:大家讨论得不错,希望大家以后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接着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在上述的案例中,讨论的题目是有一定讨论价值的。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设有及时引导,积极参与,而是放任自流,使讨论变得杂乱无序,甚至混乱。学生看似成了课堂的主人,实际上讨论流于肤浅,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讨论后,教师草草结束,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讨论结果,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指导々题性讨论时要及时总结,在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时,简单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列论的整体情况有一十整体了解,让学生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融入整体,并对讨论中学生容易忽视的、遗漏的、思路不清的问题,一一补充、指明,使学生一目了然。如:
①本案例是笔者根据一次听课记录整理
[案例4-1-3]“酸雨分布”教学讨论①
师(1):中国的东北、华北重工业比较发达,为什幺没有形成重酸雨区?即使是轻度酸雨区范围也比较小,这是为什幺?请大家讨论研究,找出原因。
生1:北方受夏季风影响时间短,降水少。
生2:风大,把酸性气体吹散了。
师(2):风把酸性气体吹到了哪里,为什么能吹到那里,与什么有关?
生3:由于冬季吹偏北风,把部分酸性气体吹到了南方;从地形上看,北方以平原为主,利于气流扩散。
师(3):酸雨的分布与下垫面的土壤性质有没有关系呢’
生4:北方多碱性土壤,南方多为酸性红壤,所以北万的土壤性质对酸雨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师(4):大家分析都很有道理,老师来归纳一下影响中国酸雨分布的因素。第一,北方受夏季风控制时间短,大气湿度小,降水较少,难以形成大面积醢雨区;第二,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多吹偏北风,且风力较大,将部分酸雨带到南方;第三,从地形上看,北方多为平原,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第四,北方多为碱性土壤,对酸雨起一定中和作用;除此之外,北方冬春季节易发沙尘暴,悬浮在空中的颗粒物能吸附一些酸性气体。
教师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认知系统化、规律化,并升华其认识层次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课堂讨论的总结,注意善始善终,避免虎头蛇尾,使教师的概括和总结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①根据笔者授课案例整理
三、研究性讨论指导行为
研究性讨论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活动方式。一般是在确定选题后,让学生事先准备研讨的资料和素材,初步形成概略的讨论提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与前两种讨论相比,它更深入一步,是围绕课题进行的“有备而来”的课堂讨论。例如,在初中地理关于“日本”的学习中,有位教师结合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的访日路线开展研究性讨论。事先根据胡主席访日过程,结合教学内容,拟出以下问题:说出胡主席访日路线;胡主席参观了哪些地方;为什么参观这些地方;相关城市的特色、特点和名胜是什么。要求每位同学按本小组要求收集资料,尽量不重复。每人发言不超过两分钟,交流时可以补充其他组没有收集到的内容和观点,也可以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比标准为学生的参与面及内容的合理性。根据问题内容学生分三个小组,每组负责搜集一题的资料。教师精心组织交流研讨。
在组织研究性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差异,使讨论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讨论同一问题时,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方式、认知速度、各自优势是不同的,所以讨论前有的放矢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没有准备的讨论,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点,影响讨论效果。如上述案例中对“暖春之旅”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学生的分组,都体现准备讨论的重要作用。再如,让学生讨论“西部大开发一一东西部怎样协调发展”,由于学生对中国东、西部的自然、历史、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太了解,如贸然开展讨论,讨论必定没有深度。只有先布置任务,“强迫”学生带着问题去搜索、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纲要、发言要点(论证论据),讨论才有深度和效度。这样的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动嘴,主动参与讨论的欲望更加强烈,发言更加积极,理解更加深刻,讨论的真正目的也容易达到。
此外,讨论的分组也是有效讨论的一个关键。讨论至少需要两个人,对于固定的班级授课模式来说,讨论的空间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两人,或前后左右四人讨论。如果只按班级人数40人计算,同桌讨论就有20组讨论结果,前后左右讨论也有10组结论,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让这么多观点充分展现,让全班共享呢?事实上做不到。如果只让个别组阐述他们的观点,必定会压抑其他组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会间接打击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这种简便的空间组织形式,能保证群论,但不能做到群体分享。讨论的空间组织虽然仅是形式'但空间安排合理的话,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性讨论过程中,为有利于全体学生热情参与,也为有利于精辟言论的凸显,可以安排“U”型讨论空间,或者由学生自由变化讨论的人员组合方式。
[案倒4-1-4]“全球性环境问题”教学片段①
在课前,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四个讨论组,每组都安排了一个主持人,学生圆桌而坐,同组内学生面对面,而邻组之间则背靠背。整堂课模仿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的模式进行,四个小组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呈示本蛆的讨论结果。哪个小组讨论时组织有序,讨论后呈现的材料翔实,并获得普遍好评,便是获胜组。
有的小组通过扮演爷、孙对话来揭示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不断恶化的环境;有的小组通过漫画的形式来展现、概括讨论的主题;有的引用《寂静的春天》书里的内容,用激情的散文来总结主题;还有的小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科学地说明问题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目前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触及心灵,实现了本次讨论的真正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作了大胆的改革,将班级课桌摆成四个方阵,学生按方阵围坐,形成四大讨论组,构成一种轻松自由的、面对面的“聊天”空间。讨论时,由“主持人”整理、概括讨论结果,甚至成文,最后向全班进行“权威”的综述。这种形式从讨论过程看,既容易形成讨论高潮,也能形成竞争氛围,从而有利于讨论的展开和收获。从学生潜能的发挥看,既能让有才能、有个性的学生凸显出来,成为中心人物,也能将不善言辞,不爱表达的学生自然地融入热烈的讨论中。
除了在空间组织形式上追求创新之外,教师还应在讨论形式上求新求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讨论目标。所谓求新求异,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也没有必要过于精雕细刻,例如事先排练。有些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稍作改变,就会使得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很高,地理课也会引人人胜。如某教师让学生分组(前后左右的学生一组)列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能想出多少就写多少,写的时候,每张纸条上只写一个影响。分组讨论后,8个小组轮流上来把纸条贴在黑板上(字要尽可能大),要分几轮来贴,每一轮一个组只能贴一条,而且不能和黑板上已有的重复,老师要记录哪个组贴出来的最多。最后学生贴r一黑板纸条。下面是将这些影响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引起区域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引起区域外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将找出的因索按区内、区外分离出来,因为不是写在黑板上的,就很容易移动纸条将近似的影响归在一起。关于城市化发展对区外影响,大家归纳了以下若干方面;带动了岗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旅游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周边一些城市逐步得到发展,开始与国际化接轨。发展对城内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问题探讨与知识获取,达到预期效果。
这应该属于“头脑风暴”,也可以算游戏的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因为学生要做的事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还具有竞争的性质,可以使分组活动取得实效。在这堂课中,再不想学地理的学生也会暂时忘掉其他学科的作业,因为他希望在分组活动和为自己的组多贴
些纸条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对“城市化的影响”也会记忆深刻。①
①林培英看马老师的课有感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99/archives/2007/368939.shtml.
另外,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关注讨论组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从而通过讨论活动,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相互包容能力,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通常教师将座位邻近的同学划分为一组,忽略了考虑组内及组间成员特质构成的异同。如有时小组中比较内向的学生在交际和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面前,容易失去自信,而自信的学生会觉得没有取得满意的进步,会厌烦和灰心。因此有人从完成学习任务的角度出发提出,把语言能力和个性类型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内,让地理学习水平较好的组员在一起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差的组员在一起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这样全班学生都感到有成就感。也有人提出其他看法,如“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一起讨论,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生搭配在一起讨论,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程度差异的学生在一起讨论,能合作互助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等。不管何种方式,都要从实际出发,要注意分组和分工的科学性,即要确保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总之,地理教师不应该把课堂讨论看作是孤立的、封闭的教学形式,而应使它成为整堂课或单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讨论成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