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们的会员吗?会员登录| 注册

第七章 第1节 课程理念:引领行为的航标

    [日期:2012-11-24]

      从本研究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结果来看,当前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总体上呈现出一系列的新气象,教师能够用地理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课堂上,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开展课堂对话和交流,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调查也发现,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课程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需要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教学反思,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校本教研等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一、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指明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

 

      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牡.2001:2.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上述基本理念表明,地理课程和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是21世纪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趋势。面向学生,是指地理课程与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都应为了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而进行。在课程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整合。面向生活,是指地理课程与教学要由关注单一的“科学世界”同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因为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面向社会,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时代潮流状况,对他们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罄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括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括。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用地理阐释生活,服务生活。

      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壮,2003;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日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要求地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了解地理学科最新进展,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能力和地理学科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关注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现在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将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是因为日前巾学地理的学习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地理学习偏重于地理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力法、地理态度的培养。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研究与掌握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熟悉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①陈澄,樊杰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5

 

      二、地理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地理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小组讨论属于重要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一是设计题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和能力,让他们现在能从容应对讨论,将来能从容应对更加复杂的状况。三是合理分组。听课时发现,教师很少考虑讨论小组的分组问题,常常看到教师按照平时的座位,前后桌4个人一组。因此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小组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而有的小组讨论不起来,没有人主动回答问题,而是被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设置于边缘,不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别,合理分组,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地理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接受学习方式。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生己有的地理知识基础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位置上,使他们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允许学生提出创新思想,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养成科学思维和判断的习惯。①

 

      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教学法,使教师教的积极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昕、多看、多说,与同学共同讨论,结出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品尝丰收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周期~分析黑子不‘黑’的原因”“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等;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地球自转周期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有何影响?”“举例说明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有何利弊?”

      ①袁孝亭编著.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23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地理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和经历相关的问题或探究课题,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地理可以解释周围的自然和经济现象,学习地理町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例如,“为什么冬季夜长,夏季夜短?”“为什么春秋季节多大风?”“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景观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我国北方建房分为正方和厢房,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这样建更舒适吗?”“在进行工业布局时,怎样考虑地震等白然灾害因素?”这些都属于与地理有关,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用地理的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技能的领域,提升教学行为的水平。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当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并且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开展各种讨论活动。教师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而且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地理教师很容易与学生亲近,这是由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经常安排实践环节,如地理教师与学生一起创建地理园、观测温度和降水、观测月相的变化、观测星座、测量学校平面图、野外观测水文、地形和地貌等等,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才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地理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一J运用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就必须对整个教学做出充分的计划和安排。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和研究学生情况、选用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教学媒体、学习结果评定等,也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地理教师只有做到有备而教,才有可能达成有效教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引导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评定教学效果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引领教师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能够清晰陈述预期的学习行为类型及其行为产生的条件,以用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目标陈述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和具有条理性,便于对其测量与评价;目标设置具有层次性,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水平;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够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指引学生的地理学习。日标尽量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案例7-1-1]南极洲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南极洲的位置扣范围。②掌握南极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③了解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概况。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极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利用计算机整理收集资料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③训练信息筛选、以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⑤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合理利用南极自然资潭,保护南极自然环境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①树立学生保护南极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②通过了解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以及我们科学考察站的建立和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③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本案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清楚,层次分明且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知识目标简洁明了,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少;能力目标较多,贯穿于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促使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施后,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满怀着对南极洲和世界的热爱,每个小组和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独特而真挚的“保护南极洲”的建议,达到了设置的情感态度的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把握住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关系。

 

      (二J精心组织教学,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   

 

      有效教学要求地理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A方式,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良好的课堂组织调控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组织教学包括:①

 

      1.明确课堂纪律,提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2.努力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维持在课堂学习上。

 

      3.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批评和表扬。

 

     4.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课堂教学内容直观、有趣。

 

     5.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互联网等。

 

     由于课堂环境直接表现为课堂气氛,因而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Fraser (1995)坚信,②课堂环境对学生行为、态度和学习成绩可以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课堂环境不仅影响教学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进行有效教学,地理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创建课堂环境的策略。

 

     [案例7 1 21“南极洲”教学片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课时)

 

      ①段玉山主编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101

      ②Fraser BJ.Classroom evironments. L W Anderson. Intenational Encycli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Elsecier Science Ltd,1995.344~349.

 

     ①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②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有关南极洲的基本知识

 

      [教师抛锚]在学生已经熟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将教材的五大部分内容作为五个主题抛出,请学生小组自愿选择课题,不允许三个以上组重复选题。在选择好课题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培出的线索提纲,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Internet查找更详细更深入的相关知识。五大线索提纲如下表所示

 

  表7-1-1主题线索提纲

┏━━━━━━┳━━━━━━━━━┳━━━━━━━━━━━━━━━━━━━━┓

┃            ┃  课本内容        ┃    拓展内容                           ┃

┣━━━━━━╋━━━━━━━━━╋━━━━━━━━━━━━━━━━━━━━┫

┃  位置最南  ┃  范围和面积      ┃  站在南极点,如何辨别东西、如何辨别    ┃

┃的大洲      ┃  位置特点        ┃南北、如何找到三大洋的正确位置          ┃

┃            ┃                  ┃  南极洲的地形                          ┃

┃            ┃                  ┃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地区的区别┃

┃  冰雪高原  ┃  冰雪覆盖,平均  ┃  发现南极的历史                        ┃

┃            ┃海拔最高的大洲    ┃  罗斯冰障                              ┃

┃            ┃                  ┃  南极洲冰盖的概念和特点                ┃

┃            ┃  冰山——巨大    ┃  南极洲冰山和“泰坦尼克”事件          ┃

┃            ┃的固体水库        ┃  南极洲冰盖全部融化的结果设想          ┃

┃  寒极和风库┃  气候特征        ┃  南极洲寒冷程度                        ┃

┃            ┃  气候成因        ┃  南极洲强风程度                        ┃

┃            ┃                  ┃  南极洲干旱程度                       ┃

┃            ┃                  ┃  南极洲与北冰洋气候比较(冷、风和旱)  ┃

┃  资源和科  ┃  矿产资源        ┃  南枉洲各类非生物资源及资源之最        ┃

┃研宝地      ┃  海洋生物资源    ┃  南极洲各类生物资源(动植物)          ┃

┃            ┃                  ┃  南极洲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              ┃

┃            ┃                  ┃  南极洲的生物链                        ┃

┗━━━━━━┻━━━━━━━━━┻━━━━━━━━━━━━━━━━━━━━┛

┏━━━━━━┳━━━━━━━━┳━━━━━━━━━━━━━━━━━━┓

┃            ┃  课本内容      ┃    拓展内容                        ┃

┣━━━━━━╋━━━━━━━━╋━━━━━━━━━━━━━━━━━━┫

┃            ┃               ┃  对南极洲进行过考察的国家          ┃

┃  南极考察  ┃  天然实验室    ┃  我国对南极洲的考察情.x和考察站情  ┃

┃            ┃  南极考察站    ┃  南极洲的科研考察价值              ┃

┃            ┃  《南极条约》  ┃  《南极条妁》和南极洲的归属问题    ┃

┗━━━━━━┻━━━━━━━━┻━━━━━━━━━━━━━━━━━━┛

 

     ③各小组总结自己小组自责的内容,并进行Jo小组为单位的讲解。

 

     ④教师总结,井布置课下任务。

 

     案例中,教师采用r抛锚策略和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后,引领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主题,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解决综合复杂的问题。同时,环境保护是个综合性问题,要考虑综合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如果让学生单独作业会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在与小组同学进行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胚的途径。

 

    (三)选择恰当教学策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①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认知水平、不同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师自身的特征等因素决定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地理学习起始状态、教师个人的设计思想、课堂环境所提供的可利用条件来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以提高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学习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每种教学策略都各有所长,运用适宜就会发挥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

      ①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民教育出版杜,2003:7

 

      例如案例7-1-2南极洲一课,教师分别运用了基于问题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提出问题及时。教师在情境导人后给学生布置本课的学习研究主题,使学生自然过渡到研究过程中,学生兴趣和热情激增。

 

      2 . 问题详细准确。考虑到学生特点,教师没有只给学生一个笼统的研究主题,让学生面对庞大的网络资源无从下手,而是在每个研究主题下又分别列出这个主题的资料提纲,让学生有纲可循。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节约课堂时间,又潜在地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每人查找一个方面、另外一两个人归纳和整理资料、上台演讲),整理出学生的发言和写作提纲,一举三得。

 

      3 . 合理的分组。学生自愿分组,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结合,协作过程中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对方的观点和行为,有利于组内团结。

 

      4 . 任务分配技巧。在第一课时,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不一样,要查找的项目较多,但都比较简单,而且基本是教师基于课本内容拓展的事实性知识,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只要找到这些事实就可以完成任务。通过各个小组课上的演讲和课下的资源上传,达到资源共享和交流的目的。在第二课时,所有小组的任务相同,要查找的项目较少,但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途径,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将任务难度和任务量合理搭配,保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积极促进小组成员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小组间关系。在第一课时,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间是合作关系。各小组分工明确,查找自己小组相关部分的资料,最好资源共享,大家共同完成南极洲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第二课时,各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小组间是竞争关系。各小组在相同时间、掌握相同数量和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和寻求解决办法,这就要比较哪个小组的思考结果既多又有新意。最终评出优胜组,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优胜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整个研究过程值得其他组学习和借鉴,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竞争中争当优胜组,培养集体荣誉感。无论合作与竞争,各小组应始终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探究,在友好、积极的气氛中交流成果,本着学习他人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6.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活动。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都给出了重要的评价指标,比如要求小组的讨论结果“尽量做到论点和论据结合”,小组成果的评价标准是“办法多,有新意”,教师此时给出评价标准无疑是给学生活动提供导向,学生会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会朝着这些标准努力,进而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7.培养信息道德。学生使用、展示的资料,一律要求他们标明来源出处,做到说话办事有根有据,不能随便抄袭。培养了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信息道德。

 

     (四)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地理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地理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地理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地理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地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共同参与,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地理学习。

 

    [案倒7-1-3]“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片段

 

     在介绍河流与城市区住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中国河流囤,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问题:“分别找出宜宾、重庆、武汉等城市分别位于哪些河流的汇合处?”“为什么在支流与干流汇合的地方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住?”“上海、广州等城市在河口处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城市的区位外,河流对城市区往的影响还有哪些?”经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密切关系。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安排讨论,而是由教师讲解,就速不到最优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讨论、探究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地理学习。

 

      (五)师生平等对话,开展有效的课堂交流

 

      无论是探究学习还是研讨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思考,体现师生平等。引发学生提问可以在教学的任何环节,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询问诸如“对自然条件与城市区位选择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地球的自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等问题。有思才有疑,教师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益处。经常引发学生提问,减轻学生被动思考老师问题的压力,可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

 

      (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作出积极而恰当的学习评价

 

      关于地理学习评价,地理课程标准有着明确的论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由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形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地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积极而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持续学习的能力。评价标准既要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保证能够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无论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都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新热点问题。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巾,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地理创新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地理课堂上,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大大提高r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堂教学整合中,地理教师应在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介人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以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教学。下面的案例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设备实施课堂教学的示例。

 

     [案倒7-1-4]南极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①(第二课时)

 

      ①讲解引导,承上启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合理利用南极洲资源、保护南极洲环境”

 

      ②为学习小组布置任务

 

      [教师抛锚]教师为小组布置任务,鼓励小组竞争,并给出重要的评价标准。所布置的任务如下:

      举例说明南极洲正面临的环境问题。

      试分析南极洲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组内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南极洲资源、保护南极洲环境”。将讨论的结果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记录下来,然后每组将该文件夹上传到网络教室教师机中的共享文件夹或FTP里。学生进行组内分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将结果用所要求的嫫体工具记录下来并放在指定位置。

 

     ③交流成果

 

     ④教师总结讲评,布置各蛆论文任务:“请各小组课下按照老师给出的写作提纲,在课堂整理和制作的展示文件基础上,继续查找和整理资料,将本小姐的统一思想和观点撰写成一篇完整的小论文,以Word文档提交到教师公共文件夹或FTP中,并附所有资料的出处,作为小组的学习调查报告,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

 

      本案例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教师选择了以下几种学习资源:网络教室、因特网、与教学相关的,资源网站、公共文件夹或FTP、PowerPoint软件或其他发布软件(Word、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师还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媒体:

      ①李芒.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牡,2004:37-43

      ②教师利用课本和资源网站提供研究专题的基本资料。

      ③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与教师提问主题相关的资料。

      ④指导学生从共享文件夹或FTP上筛选并确定本组研究主题,从资源网或其他网站的丰富资源中查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论据

      ⑤指导学生将小组研究结果用PowerPoint软件或其他发布软件展现出来,并进行讲解答辩,同时上传到公共文件夹或FTP,与其他同学共享资源。

      ⑥指导学生将小组的研究论文整理编辑后,发布到公共文件夹中,与同学共享。

 

      教师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和布置学生预习:①保证网络在上课时正常连接。②在教师控制的机器上建立公共文件夹或开通FTP,并建立各个小组的子文件夹。③在教师机器上建立共亭信息资源库,将课程准备和相关资源放到教师机器上,方便学生课前预习,随时查找资料。④要求学生在课前自愿分组,每组5-6人为宜,组内自行推举小组长。⑤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掌握课本中“南极洲”部分的知识框架,为课上学习做准备。 

 

     教师进行简短的情境导入,播放南极洲的图片·冰山、企鹅、鲸、考察站和科考人员等,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感受南极洲的寒冷和在南极洲上顽强生活的生命,以及科考队员工作的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创设高效民主的课堂管理

 

      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地理教师也是好的管理者,他们能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美国学者布罗菲和普内恩特(Brophy&Putnam,1979)的研究发现,能-效管理课堂的教师具有愉快的性情,友善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良好健康的心智和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师能够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安定,能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能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回避、排斥和过度反应等。作为地理教师,要管理好课堂,就应该把每个学生都看成独立的个体;对学生的态度既要坚定,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希望;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鼓励为主,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防范,尽可能向学生讲清遵守规则的理由,使学生明白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要求和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要自始至终保持一致。总之,建立和实施良好的课堂常规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方面,教师应致力于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调节和谐友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体验到自由、轻松,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建立规范化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课堂、引向地理学习,使地理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

  • 阅读次数